從聽眾出發的演講
我認為本次演講是一份非常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型演講,內容完全針對目標客群設計。內容由淺入深、邏輯性強、系統化、臨床使用性高,對於以中醫底子較為不足的學生族群有引領入門的效果;對於中醫理論熟稔的聽眾也可以用系統性、符合現代解剖的方式重新檢視自己的既有知識,有了可以和西醫溝通的語言,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許多老師寶貴的臨床用藥經驗和邏輯,以及重要的醫案分享。
在內容上老師掌握了由淺入深的原則,從中醫系學生較熟悉的內經、傷寒論內容來解釋眼科的中醫病理機制,而非從較為深入的眼科專書,除了在學習上更容易上手,也展現了老師的思考脈絡協助學生連結經典和臨床問題。
系統化的學習過程
而整份演講內容安排的順序及呈現方式,都感覺得出來是花相當多時間順過邏輯和系統化,像是視覺功能和中醫臟腑的對應,再延伸至胚胎層和臟腑的關係,再整合出眼科的中醫治療思考原則,這程度的系統化,幾乎是可以讓學生按照老師給的資料產生類似西醫診斷流程圖的思路。
當然,簡報的製作和演講技巧是讓這麼龐大的內容能夠讓學生迅速抓到演講輪廓的關鍵因素。特別是醫案的用藥分享部分,能讓複雜的藥方一目了然,同時也給了學生以後製作相關簡報很好的示範做法,覺得以上都是讓我很有啟發和感悟的內容。之後若有機會,希望能聽到老師臨床上如何結合西醫檢驗報告和歸納出的胚胎學對應,來解決臨床上的醫案。
關於演講的個人的重點,其實最讓我收穫最大的是老師提及的治療原則概念,還有整合中西醫知識的系統化內容,讓我有了思考臨床問題的方法和方向,而且並不僅限於眼科,而是整個中醫內科。除此之外,還看到了中醫和西醫能夠交流、知識整合的部分。
身為醫師的「格局」
接著反而是老師在分享自己行醫的心得時,提及的作醫生的「格」,是讓我覺得比較觸動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但每個人的選擇都會決定自己的格。進來前是為了明確的目標而來的,想成為可以解決身邊人問題的人,但進來後囫圇吞棗了許多知識後,卡在中西醫的矛盾,但反而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所學怎麼應用在解決問題上。同時間又聽到了許多不同於初衷的聲音,慢慢地開始對於自己的信念有點灰心,不太願意再提起原本的初衷。覺得聽完老師的演講後,似乎看到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覺得有深深被鼓勵的感覺,覺得如果堅持信念下去,也許可以釐清中西醫間治療原則的矛盾,然後整合出一套有系統、明確地的診斷思考流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