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3/1/9

診間手扎-20130109

門診人次穩定中,雖然沒有破兩位數,但至少患者願意配合規律服藥且回診。今日下診之後把今天所有的病人重新再看過一遍,想一想下一步要怎麼處理,才發現自己在臨診時還沒辦法把方藥掌握到得心應手。


現在還處於copy cat的階段,慢慢找自己的一套方法來使用。上診前一定要念書,沒念書真的很對不起病人,也對不起自己。雖然患者症狀明顯改善,但要知道為什麼改善?還有哪個部份是沒有掌握到的?要怎麼把方開得更精簡,真正達到「簡、便、廉、效」的精神,還是需要時間去嘗試。


最近的心得是,只需要處理陰陽氣不相順接的厥陰病(淼和老師稱之陰厥病),不只眠差,包含情緒、四肢冰冷、精神、消化、記憶力…都會改善。不論是吳茱萸湯、苓桂味甘湯、桂枝加附子湯、白虎湯、小柴胡湯…都一樣,只要對證,就會有戲劇性的改善。更需要努力,從臨床裡去找到仲景本意。


談“陽微結”與“小柴胡湯”

作者:林佑彥 中醫師


最近臨床上常常看到很多病人是如此表現的:「手腳冰冷、滿頭大汗、怕冷怕風、很容易感冒、兩側頭痛、眼睛乾澀紅腫、鼻塞、沒有食慾、吃一些很容易腹脹、大便不暢、脈又很沉無力…」尤其是很多小朋友都是這樣子,這其實很像是在傷寒論中所提到的「陽微結」。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宋版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