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8/5

中醫眼科》中醫治療近視,您應該要知道的幾件事情(古典中醫篇)

作者:林佑彥 中醫師




上一篇寫到了現代醫學對於近視的說明,這次來談談古典中醫的記錄。

再複習一下現代醫學對於近視的看法:長時間、近距離、連續用眼,使得眼球受刺激而眼軸變長。因應對策就是改變「長時間、近距離、連續用眼」的狀態。而中醫眼科能從什麼地方著手呢?這就要先從歷史的記載先切入了。


歐陽修是最早被記載的近視名人


古人的近視比例不高,但可能由於遺傳、職業、用眼環境的關係,仍然有不少讀書人或文人也得到了近視眼。最早的記載在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中記載了「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在政府數年,每進文字,亦如常人,不以為異。」歐陽文忠就是宋代著名文人 – 歐陽修,也許是因為長時間讀書耗眼力之後得到近視,但從政之後就慢慢改善了(也許是老花眼吧XD)。

與現代對於近視的認知類似,古時候讀書人其實不多,文盲比例高,也沒有太多人買得起燭火,所以很少人會熬夜讀書。


眼代「空空格」是最早的眼鏡


在眼鏡出現之前,古代中國人使用的是放大鏡。在中國被發掘到最早的鏡片是在江蘇揚州出土的東漢廣陵王劉荊墓中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

南宋時期出現了雙鏡片的老花眼鏡稱作「靉靆」,在趙希鵠的《洞天清錄》裡記戴了「靉靆,老人不辯細書,以此掩目則明。其形色絕似雲母石,類世之硝子,而質甚薄……老人目昏,不辨細字,張此物於雙目,字明大加倍。」

至於「空空格」這個器物在明代初期由藝衡《留青日札摘抄》及屠隆的《文房器具箋》都有記載,主要用於老人「目力昏倦,不辨細書」。張自烈《正字通》則明確指出:「空空格,眼鏡也。」此後,漸稱眼鏡。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局部放大圖


比較有趣的是,在明代畫作《南都繁會景物圖卷》裡,也可以找到戴著眼鏡的老年讀書人。可見古代已經出現了用眼鏡矯正視力的方法。但實際上有意義的眼鏡是在明代宣德年間,由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清代後期真正傳播開來的。


古典中醫稱近視為「能近怯遠證」


從隋《諸病源候論》已有「目不能遠視」的記載。《證治準繩.七竅門》稱為「能近怯遠證」,清《目經大成》始簡稱「近視」。其它的名稱又有「近覷」。但古典中醫大多將本症排除掉先天性近視,就如《眼科百問》所說到的:「其有生成即近視者,又非醫藥所能及也。」


古典中醫眼科的治療想法:補心腎


一般來說,古人認為近視大多是用眼過度、用眼不當或是先天稟賦不足、先天遺傳所導致。所以在治療方法上,大致上會區分成兩類:用眼過度導致的心火不足、老年消耗過度的肝腎不足。

但如果整合大部份的中醫眼科著作所提出來的治療來看,無論是明代的《審視瑤函》[註1]、《銀海精微》[註2],或是清代的《醫宗金鑑.眼科心法要訣》[註3]裡的說明,大致上統計下來總歸《此事難知》所說:「目能近視者,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者,責其無火。」

治療的處方仍然是要依照個人的體質狀況來選擇,但依照「心火不足」的角度來切入,就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治療處方為「定志丸」。但因為其中的重要成份「朱砂」在台灣已經被禁用,所以治療效果一定會被打折扣。另外,從肝腎不足的角度來找,還可以找到「補腎磁石丸」、「地芝丸」或是「加味駐景丸」,這些也是因為部份成份被禁用,所以也無法有真正明確的治療方式。

更重要的是,從現今的研究與古典中醫眼科記錄對照,我們可以合理懷疑古人的近視與近代人不一樣,而現今成長型的近視也一定與以前不同,古代中醫的治療方式不能完全對應在現代的近視治療。


結合現代醫學與古典中醫眼科的記載,要怎麼治療近視呢?且待下回分曉!


延伸閱讀:
中醫眼科》中醫治療近視,您應該要知道的幾件事情(現代醫學篇)



[註1] 《審視瑤函.卷五.內障.能近怯遠症》:「怯遠症,肝經不足腎經病,光華咫尺視糢糊,莫待精衰盲已定。此症非謂稟受生成近覷之病不治者。蓋言平昔無病能遠視,忽目患能近視而不能遠視者,陽不足,陰有餘,病於火少者也,無火,是以光華不能發越於遠,而拘斂近視耳。治在膽腎,膽腎足則神膏厚,神膏厚則經絡潤澤,經絡潤澤則神氣和暢,而陽光盛矣。」

[註2] 《銀海精微》:「問曰︰能近視,不能遠視者何也?答曰︰血虛氣不足也。經云︰遠視不明,是無火也。治初起者宜服地芝丸、千里光散、菊花散,隨人氣血虛實加減,諸補藥皆可用。」

[註3] 《醫宗金鑑.眼科心法要訣.能近怯遠歌》:「近視清明遠視昏,陽光不足被陰侵,定志丸用菖蒲遠,硃砂人參白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