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07/5/24

電子報學術專欄 中醫與道家思想

文/CM40 佑彥


從歷史上來看,漢代是中國醫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除了倉公、華佗、仲景之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及《難經》,亦可能是在這時期增訂而更使完美。但漢末,外戚宦官爭擾,黨錮之禍興起,遂導致了黃巾之亂,從三國分裂,而五胡亂華,南北朝分立,至隋唐的統一。這期間四百年的紛亂時代,一般士人遂託於老莊學說,清談玄虛,逃避現實。

從魏晉至隋唐,對於中醫藥學來說剛好是蒐輯殘缺之期。何謂蒐輯殘缺?這一時期,許多醫家開始整理編次醫書,如晉王叔和編次《傷寒論》,又參考《內經》、《難經》等而撰《脈經》;皇甫謐彙纂鍼經明堂等書而成《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葛洪蒐集各醫方而成《肘後方》。

梁陶弘景校訂《名醫別錄》,修訂《本草經集註》;隋巢元方編纂《諸病源候論》;楊上善撰次《太素》、《明堂》;唐孫思邈撰《千金方》;王燾編《外臺秘要》以至王冰改編註解《素問》。此類醫籍,大多是重纂、註釋、校訂內經、本草等書,或集錄舊說新知之作,核其內容,無一不受道家思想所影響。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的醫家都接觸了道家思想,誠如上文所述,無一不為道家人物。但這一時代的道家思想,卻已不是真正的老莊思想了,延續不絕的是與法術及迷信相混合的養生之道。

從許多這時間的醫書中,可以看見很多的道家思維,出了許多的養生、練丹之法。認為精、氣、神三者是生命的根本,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如《通玄真經》:「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胃,閉嗜欲,養生之末也。」這個道理早在《內經》之中就有提到。

《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這三者是攝生論中最重要的實行項目,而「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是攝生的效果,後世許多的攝生理論皆由此演繹而出。《易經》有言「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可知古人早已認識「節飲食」的重要。

精氣神三者中,精是人的生命起源,是人體中重要的物質,都稟受于先天,而由後天水穀精不斷補給而成。飲食有節,則五臟和調;若飲食失節,則損脾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主旨,是說明生活起居要順四時的氣候變化,調養五臟神志,適點生長收藏之理,逆之為病。

又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存,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多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後來又受泉教影響,亦注垂「靜坐」,甚至主張「坐忘」。保持心裡的平靜和身體的康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從上面的文章中,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幾個名詞?「陰陽」、「四時」、「八風」,這些又代表了什麼涵意?這代表了中國古代早已有時間醫學的概念。在大二時,相信大家都有修了一門課「中醫環境醫學」,大一的學弟妹們也將在今年9月上這門課。

大家在上中環時,相信有很多人還是不知道中醫環境醫學在說些什麼吧?印象中是講「六淫」、「曆法」、「五行」、「五運六氣」…等,但是它的內容是什麼呢?五行與六淫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範疇,大家一定都很了解了,但是「曆法」和「五運六氣」與中醫學有什麼關聯?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有同學在問,所以在這來與大家說明一下。

五運六氣是古人研究自然氣候變化規律及其對疾病影響的一種理論,以五行六氣三陰三陽為中心,以天千地支為演繹工具。我們都知道,這世上萬物都有陰陽,就像《山海經》中有說過:「天下萬物,四時八方,皆有陰陽。」而由這每一個的陰陽屬性,又可以利用它的五行歸類,而分出許多的類型。

這每一個屬性之間,都有它的相互關係,就像是五行的生剋,不同的屬性,都有不同的性質,都有它的磁場。而什麼是磁場?筆者的想法,也許可以把它想成是這個東西所帶有的一股氣,它的能量釋放,就形成了一個磁場。因為每個人的磁場不同,所以我們才會對別人的氣有特殊的感覺。而我們就由這五行和陰陽,建立了天干地支系統,用以編號及分類。

而用在運氣學說裡,就以天干 紀運,地支紀氣,五運與六氣結合,更運用陰陽盛衰、生剋、勝復的規律,以預測氣候的變卮及期對於人體的影響。這一學說是中醫學中最為弘深奧妙而又有獨特發現的一部份,智者過之,遇者不及之,所以自古以來醫家有多信此說都,亦有不信其說者,而指明這是陰陽家之言,這也是中醫學深受道家思想的直接證據。

中華民族生長於黃河流域,大陸氣候,冬寒夏熱,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早已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於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反映出各種不同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

五運六氣本為天運氣數之法,因為古人認為人是一個小天地、小宇宙,則這個方法也可以運用在人體。自魏晉道家加以闡揚,而王冰取之以補入《素問》,重行編次「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政大論、至真要大論」七篇,皆出自道家之言。

五運六氣是解釋自然界天時氣候變化,對人體影響的一種學說。五運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上各配以天干,來推算每年的歲運。六氣是指風、熱、火、濕、燥、寒六種氣,各配以地支,來推算每年的歲氣。

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各有其陰陽五行屬性,運用在運氣醫學之上。而天干地支相配,遂演繹出六十甲子。五運是木火士金水,五氣運行,又分為中運、主運、客運。逐歲變遷,十年一週,終而復始。六氣是風、熱、溼、火、燥、寒,分主三陰三陽。

五運六氣在運用時,是互相結合的,是以天干為基礎,與地支配合。因此天干與地支的配合實際上是代表五運六氣的結合。每年的年號都由一個天干與一個地支組成,干抜與五運六氣結合起來,根據運氣相臨的逆順情況,用以推測運氣的盛衰及相互制約的關係。

星命家判斷流年運氣,也是運用這套玄妙難解的理論。運氣學說運用在醫學上,是八說明天體運行氣候變亡對人體有一定的影響,其正常者,則生物節奏或身體時鐘正常,其反常者,即發病學。運氣又有太過與不及,過與不及皆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實際上的運用,就留給大家自己去好好品味一番,在此不多加敘述。也可以去翻閱《素問.氣交變大論》,相信會有一些收獲。

自有五術以來,真正的「山醫命卜相」者未曾不依個“理”字而行。縱有「僅憑乎一心耳」之批評,然此心卻是「天地之心」,即「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道者,所修持者「一心」耳,不修心養性而欲在五術路上有所體會,精進,依此理而言,是不可能的。有的,也只能在故紙堆中依樣葫蘆話海市蜃樓。

因而,學術不修道,無以致其正路也,修道不修心,無以盡其事由也。然,無以盡其事由,則真善美何求?總之,中國醫學自有完整的理論與體系,道家思想對於中醫學的影響甚深,其原理為「致中和」,失其中和之謂病,使之反復中和謂之醫,陰陽之調整適度,五行之相生相剋,均為用以達致中如之方法與手段,亦即中醫之奧妙之處。

其錮中之理,驥與大家一起來探討,所謂「極高明山道中庸」是義,一切學問,莫不為人類生存而盡其用,無分中外,無分古今,更亦無分儒道。在此希望可以與大家一同為中醫學而努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