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2/10/14

我的中醫路-5 蛻變

作者:林佑彥 中醫師


上一次寫文章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了,繼續把剩下的幾年寫完。

---------本文開始

不論在學校學得怎樣,也不管原本成績如何,開始進入臨床,一切就要重新學習。

升大五的暑假,我選擇了北市聯合中興院區中醫部見習,其實原本想去北市中,但我這個暑假還有其它安排,如果到北市中,自己的時間就少了很多,但沒想到,到中興是我最棒的選擇!




北市聯合醫院各個院區都有它的中醫專責,市中與林森是內科與中醫住院病房,和平傷科,陽明婦科,中興針灸科…等等。剛開始到了中興,其實還沒有什麼概念,跟了幾個診下來,開始覺得,臨床與書本真的完全不一樣。

一開始,我選擇從傷科開始跟診,林文彬醫師綜合了大陸南北派的傷科手法,整理出一套標準操作程序與手法,理學檢查更是重要,傷科手法就是把受傷機轉復原。

中興的特色,就是針灸科,當時是由沈邑穎學姊來負責見實習醫師的教學。沈學姊是周左宇老師的學生,古典針灸派第三代,承襲中興的經絡學苑,學姊就幫我們開了2.5期經絡學苑,

每個星期四下午,就是中興的莒光日,每一次都請來不同的醫師來教學,印象最深的,就是學姊的經絡學苑與林源泉老師的望診。


沈邑穎醫師

古典針灸派特點是完全不用任何藥物,傳承有自己的手法。
第一代:孫培榮
第二代:武仲瑛,周左宇,孫寶琳,陳怡魁
第三代:黃福雄,巫靜葉,沈邑穎,李相諒

沈學姊利用四個下午,把十二經的經脈、絡脈、經別、筋經帶完,結合五俞穴與經絡本身的特性,更深一層認識經絡。上完十二經之後,頓時功力大增,直到今天,仍有許多觀念是當時沈學姊教給我的。林源泉醫師擅於望診,但老師他的望診偏於相術,與我現在使用的方式略有不同,但參考價值頗高。

在中興影響我最大的,應該是陳淼和老師,


陳淼和醫師


用河洛語來認識傷寒論,將腹診融入傷寒金匱,重新解讀傷寒論的本質,厥陰病的診治,以及日本漢方醫學與中醫學的貫通,這些都是在跟診時淼和老師教的,而我的中醫內科,就是在此時補強的。

北市聯合醫院每個月會有一次的全院演講,7月底請來了林兩傳老師,因為某些機緣,我被老師請上台在旁教學,啟發了我的整體觀,全面性思考骨架、肌肉、筋膜的關係,但傷科更重要的是長時間的經驗累積,終極目標是「庖丁解牛」,觸感非常重要!

除了跟診與教學之外,我另外也去了吳宏乾老師的診所跟診,老師於門診使用的東西就與針灸班的一樣,非常重視取穴的方法,以及耳診、目診,有別於沈邑穎學姊的東西,吳宏乾老師的就比較標準化一些,沈學姊的就非常的活,在這樣的刺激之下,我的中醫思路開始活化了起來。

大五開學了,因為香慈學姊的一個問題,花了一個晚上把五運六氣搞懂,竟也與五運六氣劃上了不解之緣。也從這學期開始,參加太極拳社,重頭學起,除了練拳架,也開始修心修身。

這時,發生了大事情…爺爺發現得了食道癌,T4N1Mx,而醫藥史社的伙伴,好朋友也得了卵巢癌,T3N1Mx,兩個事情先後發生,打擊非常的大,卻也激厲了我把西醫學好,才有現在的自己。當然,我的讀書會仍然持續著,再一次把藏象學帶完,打好基礎絕對沒錯!

這學期開始,有許多的西醫臨床課程,除了內外婦兒,循環內科、眼科是最引我興趣的兩個科目,也許是受到日劇醫龍的影響吧,對於心內非常的熟悉,眼科,也許就是一種感覺吧~說不上來。就在許多西醫臨床科目的轟炸之中,學著讀英文期刊,了解實證醫學的方法,中醫與西醫的衝擊,為我第三次的重整開了頭。

寒假的中醫見習,我選擇到了奇美醫院,南部的醫學中心中醫部,也利用關係,混到了西醫小兒科玩耍XD看了幾個有趣的小朋友,認識了MPS,跑到SBR餵出生兩天的小baby喝奶(大心)。不過,到奇美的重點是中醫見習XD雖然能跟的診都是R,但難得遇到可以討論董氏奇穴的學長,而會診組更是大開眼界。

莊v一個早上有13個CVA與trauma的病人,跟碧瑩學姊則出入了數次安寧病房,也親眼看了第二次的迴光返照,真的印象深刻。在跟莊v會診結束後的一個晚上,學姊問了我的針灸是去哪學的,我就介紹了沈邑穎學姊,似乎,這就是奇美針灸科開始用古典針灸的開端XD

也在這時開始,把自己提升一級來用,clerk當做intern或pre-resident,報告期刊就很大膽的報了JAMA的英文期刊,自我學習的收獲也不小。

回到校園,帶了在大學最後一期的讀書會,是為班上同學開的傷寒論,融入田安然老師、淼和老師的想法進去。而這學期的時間變多了,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思考,許多學期的西醫轟炸下,有點漸漸習慣criteria式的診斷模式,也曾想過將中醫診斷畫成Flowchart,用更簡化的方式去看中醫。但發現如此,自己的思路就被挶限住了。

曾經問過自己,中醫的辨證論治是正確的嗎?學院派的學習,用了歸納法的原理,整理成最容易學習的系統。但這種方法會不會被電腦取代?就像當時我跟陳淼和老師診那時說的:如果看到什麼證就丟什麼藥,這樣子吳念真也可以當中醫了,侯昌明還可以馬上說什麼「大顆粉圓」。應該要釐清病因病機,有完善且周詳的思路,切合要領,方可見效。

中醫也許可能如此,活用,而非死記。如果每件事都能直接觀察到,知道它的原因與路徑,就不會有那麼多學派的產生。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看原文,而不喜歡直接看後人註解的原因。每件事物都有它的因緣果報,但本質是不變的。隨因緣生而生,隨因緣滅而滅,若無因緣就無生與滅。

四年多來的中醫學習,到了大五已累積了一定想法,雖然還沒有臨床經驗,卻也受到學弟妹們的邀請演講,把我近五年來的中醫思路做了小結,對於即將出隊義診的小朋友們做個教學。




也許,有些學弟妹們認為我的診斷還不錯,但這些需要許多經驗與中西醫交互思考,中醫師學西醫,並不是完全不需要的,為什麼?到了大六的衝擊就很明白了…


結束了五年的校園生活,大六的西醫見習便是個更精彩的生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