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明病篇245~256條 表現出來都是不大便的情形
但攻下之方各有不同,需分辦麻子仁丸、三承氣之不同
2009/4/26
2009/4/24
[中醫] 關於梔子湯證的版本問題回答
關於太陽中篇第二十八和第二十九條條文: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醫宗金鑑》寫道→
應把梔子乾薑湯改為梔子豉湯;而梔子豉湯應改為梔子乾薑湯。身熱不去,表示邪仍在表;心中結痛,表示過下裏寒。
因為表熱裏寒,所以用梔子配合乾薑,解表溫裏兩得。
用梔子來解熱,用乾薑來止痛、散結。
*《傷寒大論壇》也是從吳謙的觀點去論述的。
*但知音的《傷寒論精選讀本》卻沒有針對這兩個條文做更改,課本寫道→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是為誤治,誤下使中焦虛寒。
正氣虛不能與邪爭,故用梔子徹胸中陷入之邪,乾薑可復下藥損傷之氣。
*而老師上課也沒有特別修改這兩個條文。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醫宗金鑑》寫道→
應把梔子乾薑湯改為梔子豉湯;而梔子豉湯應改為梔子乾薑湯。身熱不去,表示邪仍在表;心中結痛,表示過下裏寒。
因為表熱裏寒,所以用梔子配合乾薑,解表溫裏兩得。
用梔子來解熱,用乾薑來止痛、散結。
*《傷寒大論壇》也是從吳謙的觀點去論述的。
*但知音的《傷寒論精選讀本》卻沒有針對這兩個條文做更改,課本寫道→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是為誤治,誤下使中焦虛寒。
正氣虛不能與邪爭,故用梔子徹胸中陷入之邪,乾薑可復下藥損傷之氣。
*而老師上課也沒有特別修改這兩個條文。
我的回答:
這兩條條文一開始的確沒有注意到
但以方測症來看 豆豉為輕宣發散之品 乾薑重於溫脾陽
梔子皆是清胸脅至心下之熱
故梔子豉湯理應為清解上焦鬱熱之品
梔子乾薑湯除了清鬱熱之外,尚有乾薑溫脾陽
從條文來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
原先有太陽傷寒之症: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脈浮緊…
但經過誤下,損傷中焦陽氣,引邪內陷鬱於上焦
故其身熱不去應為邪熱內陷之熱,熱擾上焦而擾動心神
其治以梔子清解氣分之熱,以乾薑溫氣中焦之陽
另 傷寒五六日,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未欲解也
此有一句前提「傷寒五六日,大下後」
太陽傷寒,理應汗解之,今大下後,表邪仍不解
下之後,傷津液、亦傷陽氣,而在表之邪未解 如同條文所述「未欲解也」
邪熱內陷,結於胸中而心中結痛
故以梔子清解氣分之鬱熱 豆豉散在肌腠理之熱邪
所以 我的看法 原本的條文可以不用改
但臨床上仍是要以病人的脈症來做用藥之基準
這兩條條文一開始的確沒有注意到
但以方測症來看 豆豉為輕宣發散之品 乾薑重於溫脾陽
梔子皆是清胸脅至心下之熱
故梔子豉湯理應為清解上焦鬱熱之品
梔子乾薑湯除了清鬱熱之外,尚有乾薑溫脾陽
從條文來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
原先有太陽傷寒之症: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脈浮緊…
但經過誤下,損傷中焦陽氣,引邪內陷鬱於上焦
故其身熱不去應為邪熱內陷之熱,熱擾上焦而擾動心神
其治以梔子清解氣分之熱,以乾薑溫氣中焦之陽
另 傷寒五六日,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未欲解也
此有一句前提「傷寒五六日,大下後」
太陽傷寒,理應汗解之,今大下後,表邪仍不解
下之後,傷津液、亦傷陽氣,而在表之邪未解 如同條文所述「未欲解也」
邪熱內陷,結於胸中而心中結痛
故以梔子清解氣分之鬱熱 豆豉散在肌腠理之熱邪
所以 我的看法 原本的條文可以不用改
但臨床上仍是要以病人的脈症來做用藥之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