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夏日炎炎,來個冰品令人透心涼。但為什麼中醫都要跟大家講說吃冰不好,但又沒有人很詳盡的解釋吃冰會有什麼影響?於是筆者就以歷史的角度,以及中醫典籍的觀點來談談吃冰這檔子事。
中國人用冰的歷史
早在夏朝的歷書《夏小正.三月》中即有描述「頒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可知道在夏朝就有分派冰塊給士大夫的儀式與行為。到了周朝,更有專門負責掌理與冰塊有關的官職。《周禮.天官》:「凌人:掌冰政。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監,凡外內饔之膳羞,監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監。賓客,共冰。大喪,共夷盤冰。夏,頒冰掌事。秋,刷。」
當時的冰塊都是在天氣大寒的冬日採冰,為了不讓冰塊融化太快,都會採集三倍的用量,將採回來的冰塊儲藏在地窖之中,再用大量的乾草、泥塊等來加強保冰的能力。而最早期就是用來食物的保存,但也可以在上文看見,宴客、祭祀、喪禮…等都需要使用到冰。
比較有趣的一點,在《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有段記載:「夏,楚子庚卒,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訪於申叔豫,叔豫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遂以疾辭,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乃使子南為令尹。」
比較有趣的一點,在《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有段記載:「夏,楚子庚卒,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訪於申叔豫,叔豫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遂以疾辭,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乃使子南為令尹。」
楚國的申叔豫,因為不滿楚王的用人不當,使得王的權勢低弱,所以在大暑的夏天躺在床上,把自己裏得緊緊的來假病。為什麼這麼熱還不會裝出病來?原來是在床下放了大塊的冰(謎之聲:活死人墓的寒玉床?),所以才不會熱到出問題。
再來看看《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粻餭些。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歸來反故室,敬而無防些。」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句話「挫糟凍飲,酎清涼些」,其實早在這個時期,古人就會把冰拿來讓飲品冰涼些,喝起來也更為好喝,所以喝冰飲從古自今皆然。
既然冰這麼的好,是不是每個人都用得到呢?但是,唐朝的馮贄在《雲仙雜記》中說到「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壁。」古代因為採冰不易,又都掌握在貴族、王族的手中,所以可是非常的貴,甚至還被拿來做為吹捧、諂媚之用。
再來看看《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粻餭些。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酎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歸來反故室,敬而無防些。」我們可以發現有一句話「挫糟凍飲,酎清涼些」,其實早在這個時期,古人就會把冰拿來讓飲品冰涼些,喝起來也更為好喝,所以喝冰飲從古自今皆然。
既然冰這麼的好,是不是每個人都用得到呢?但是,唐朝的馮贄在《雲仙雜記》中說到「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壁。」古代因為採冰不易,又都掌握在貴族、王族的手中,所以可是非常的貴,甚至還被拿來做為吹捧、諂媚之用。
如同《開元天寶遺事》有段記錄:「楊國忠子弟,以奸媚結識朝士。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鳳獸之形,或飾以金環彩帶,置之雕盤中,送與王公大臣。惟張九齡不受此惠。」楊國忠,楊貴妃的堂兄,因為受到楊貴妃的推薦而任官,升至宰相。他的子弟們為了巴結在朝的一些王公大臣,就用冰做了大冰雕送給王公大臣們。可見當時的冰也是非常的貴重。
《唐摭言》引用袁參《上中書姚令公元崇書》有言:「昔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客有苦熱者將買之,蒯人自以得時,欲邀客以數倍之利;客於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故蒯人進且不得冰,二者俱亡,自泣而去。」我們可以發現,在當時「冰」已開始流入民間,在市場裡面開始販賣了。
到了宋朝,因為商業的活絡,更是如此。南宋楊萬里有一首詩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到了元代,義大利的冒險家馬可·波羅來到了大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試,讓馬可波羅到中國各地走走看看。他在回義大利之後,在獄中與獄友談起在中國的見聞所抄寫的《東方見聞》一書中提到「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可見元朝已經有冰品的變化型。
到了元代,義大利的冒險家馬可·波羅來到了大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試,讓馬可波羅到中國各地走走看看。他在回義大利之後,在獄中與獄友談起在中國的見聞所抄寫的《東方見聞》一書中提到「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可見元朝已經有冰品的變化型。
義大利的夏爾信受到馬可波羅的《遊記》啟發,在其配方上又加入了橘子汁、檸檬汁等,於是就形成了今天“冰淇淋”的雛形了。 在當時,只有王宮貴族們才得以享用得到。
最早因為吃冰而出現問題的醫案,要回溯到宋朝。《宋史.施師點傳》有段記錄:「一日,入對後殿,上曰:『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師點曰:『自古人君當無事時,快意所為,忽其所當戒,其後未有不悔者。』」
飲冰是好是壞?
最早因為吃冰而出現問題的醫案,要回溯到宋朝。《宋史.施師點傳》有段記錄:「一日,入對後殿,上曰:『朕前飲冰水過多,忽暴下,幸即平復。』師點曰:『自古人君當無事時,快意所為,忽其所當戒,其後未有不悔者。』」
而這個醫案在後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更詳細的描述:「陳藏器曰:『盛夏食冰,與氣候相反,令熱相激,卻致諸疾。』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國醫不效,召楊介,進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屢矣!』介曰:『疾因食冰,臣請以冰煎此藥,治受病之源也』果愈。」
宋徽宗因為吃了太多的冰,而患了暴下(拉肚子),是吃冰太過,傷了脾,因為已經服用了很多的理中丸(仲景《傷寒論》)但還沒好,太醫楊介就認為應該要用冰去煎理中丸治療,果真吃了真的就痊癒。
我們發現,吃出問題多是因為吃過頭所造成,而醫家使用冰卻是拿來煎藥,而不是直接食用它。
《本草綱目.水部第五卷》有記載:「夏冰,甘,冷,無毒。去熱煩,熨人乳石發熱腫。解煩渴,消暑毒。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以冰一塊置於膻中良,亦解燒酒毒。」冰雖然無毒,它是用於解大熱、消暑毒之用,但主要是拿來外用,置於胸前的「膻中穴」來治療熱盛昏迷,而非食用。
我們發現,吃出問題多是因為吃過頭所造成,而醫家使用冰卻是拿來煎藥,而不是直接食用它。
藥用的「冰」
《本草綱目.水部第五卷》有記載:「夏冰,甘,冷,無毒。去熱煩,熨人乳石發熱腫。解煩渴,消暑毒。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以冰一塊置於膻中良,亦解燒酒毒。」冰雖然無毒,它是用於解大熱、消暑毒之用,但主要是拿來外用,置於胸前的「膻中穴」來治療熱盛昏迷,而非食用。
相同的,《本草備要.444冰》也有寫到:「甘寒,太陰之精,水極似土。傷寒陽毒,熱甚昏迷者,以一塊置膻中良。解燒酒毒。」
高原民族–藏族,因為唐朝的文成公主與金成公主入吐番(音「播」),將佛經、儒學、中醫帶入了藏地,讓藏族有了中醫的思維。又因為地處中國與印度交界,與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發展出了獨特的「藏醫學」。
藏醫將生命分為三因:隆、赤巴、培根。(此段整理自《圖解藏醫四部四典》醫理與養生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隆:五源之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人體的呼吸、肢體活動、血液循環、五官感覺、大小便排泄以及食物的分解和營養的運送,皆是由隆所決定。
赤巴:五源之火,是生命活動的能量,功用在於產生熱能并維持體濕,增強胃的消化功能,使人知飢渴、能消化、潤氣色、壯膽量、長短慧。
培根:五源之士、水,主要是促進消化,可以磨碎食物,增加胃液;司味覺,為人體提供營養和輸送體液、保持水分;同時還能夠調節人的胖瘦,滋潤人的皮膚,調節睡眠,穩定情緒等。
隆、赤巴、培根,三者平衡則人體健康,過多、不及或紊亂皆能為病。
因為在青藏高原幾乎都有長年不化的冰雪,而藏族醫學對於冰的認識也更為清楚。在藏醫經典–宇妥.元丹貢布所著的《藏醫四部醫典.論說醫典.飲食知情》有寫到「水分雨水雪水與河水,泉水井水鹽水木中涓,以次為首為貴末為賤。…雪山所出力猛衝擊水,最為清涼火力難制服,飲者生蟲足腫心疾露。…涼水可治昏疲吐酒癆,大渴身燒血赤毒病消。…涼開水不生痰治赤巴,擱置一夜如毒諸病發。」
高原民族對於冰的認識
高原民族–藏族,因為唐朝的文成公主與金成公主入吐番(音「播」),將佛經、儒學、中醫帶入了藏地,讓藏族有了中醫的思維。又因為地處中國與印度交界,與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發展出了獨特的「藏醫學」。
藏醫將生命分為三因:隆、赤巴、培根。(此段整理自《圖解藏醫四部四典》醫理與養生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隆:五源之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人體的呼吸、肢體活動、血液循環、五官感覺、大小便排泄以及食物的分解和營養的運送,皆是由隆所決定。
赤巴:五源之火,是生命活動的能量,功用在於產生熱能并維持體濕,增強胃的消化功能,使人知飢渴、能消化、潤氣色、壯膽量、長短慧。
培根:五源之士、水,主要是促進消化,可以磨碎食物,增加胃液;司味覺,為人體提供營養和輸送體液、保持水分;同時還能夠調節人的胖瘦,滋潤人的皮膚,調節睡眠,穩定情緒等。
隆、赤巴、培根,三者平衡則人體健康,過多、不及或紊亂皆能為病。
因為在青藏高原幾乎都有長年不化的冰雪,而藏族醫學對於冰的認識也更為清楚。在藏醫經典–宇妥.元丹貢布所著的《藏醫四部醫典.論說醫典.飲食知情》有寫到「水分雨水雪水與河水,泉水井水鹽水木中涓,以次為首為貴末為賤。…雪山所出力猛衝擊水,最為清涼火力難制服,飲者生蟲足腫心疾露。…涼水可治昏疲吐酒癆,大渴身燒血赤毒病消。…涼開水不生痰治赤巴,擱置一夜如毒諸病發。」
藏醫認為,雪水的清熱力是最強的,可以用在熱甚的疾病,但飲多了反而因為保存不易而有衛生問題,亦會因為它的清涼力而傷到心,而使產生心的疾病;涼水則是可以治療屬於大熱火毒的疾病;涼開水就可以治療屬於赤巴太過的疾病。
總合中醫在藥物與藏族的認識,可以得到個結論:冰是非常的冷,可以治療大熱、火毒的問題,但用過頭也會傷到自己的藏府。
吃冰與飲冰對與人體的影響,早在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卒病論》中早有記載。如: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欬者,內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傷寒論.辨脈法》)
這段條文指出亡陽榮衛不足之人,若是肺裏寒、內飲冷水、胃中虛冷都會造成脈緊。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必噦。(《傷寒論.辨脈法》)
血虛有寒已成腸鳴,但今天反而喝冷水,寒氣與冷互相博結於胃中,則導致咽部梗塞而成氣逆。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
汗出當風,久傷取冷,而成寒濕。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
因為夏日貪風涼,過飲冷水,加上傷於暑氣,水氣輸行於病中,表為邪束,而見身熱疼重之太陽中暍之證。
到了宋朝,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到了:「諸飽食膾炙,恣飧乳酪,水陸珍品,脯醢雜淆,快飲寒漿,強進旨酒,耽縱情欲不節,以胃為五臟海,因脾氣以營運,胃既臌脹,脾臟停凝,臟氣不行,必致郁發,遂成吐利,當從不內外因治之。」認為飲冷…等會使脾氣運化不行而造成腹脹,嚴重會到嘔吐下利,應該要從不內外因來思考。
至於元朝.王好古在《陰證略例》一書寫到了:「霧露入腹雖不飲冷與飲冷同,內傷飲冷雖非霧露與霧露同,何哉?脈皆陰而寸口小耳。此云岐子複斷濁邪中於下為飲冷同傷也。」認為飲冷與霧露一般,都會形成外濕濁邪的鬱阻。
總合中醫在藥物與藏族的認識,可以得到個結論:冰是非常的冷,可以治療大熱、火毒的問題,但用過頭也會傷到自己的藏府。
飲冰對人體的影響
吃冰與飲冰對與人體的影響,早在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卒病論》中早有記載。如: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欬者,內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傷寒論.辨脈法》)
這段條文指出亡陽榮衛不足之人,若是肺裏寒、內飲冷水、胃中虛冷都會造成脈緊。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必噦。(《傷寒論.辨脈法》)
血虛有寒已成腸鳴,但今天反而喝冷水,寒氣與冷互相博結於胃中,則導致咽部梗塞而成氣逆。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
汗出當風,久傷取冷,而成寒濕。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
因為夏日貪風涼,過飲冷水,加上傷於暑氣,水氣輸行於病中,表為邪束,而見身熱疼重之太陽中暍之證。
到了宋朝,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到了:「諸飽食膾炙,恣飧乳酪,水陸珍品,脯醢雜淆,快飲寒漿,強進旨酒,耽縱情欲不節,以胃為五臟海,因脾氣以營運,胃既臌脹,脾臟停凝,臟氣不行,必致郁發,遂成吐利,當從不內外因治之。」認為飲冷…等會使脾氣運化不行而造成腹脹,嚴重會到嘔吐下利,應該要從不內外因來思考。
至於元朝.王好古在《陰證略例》一書寫到了:「霧露入腹雖不飲冷與飲冷同,內傷飲冷雖非霧露與霧露同,何哉?脈皆陰而寸口小耳。此云岐子複斷濁邪中於下為飲冷同傷也。」認為飲冷與霧露一般,都會形成外濕濁邪的鬱阻。
又有云:「或有人飲冷內傷,一身之陽,便從內消,身表涼,四肢冷,脈沉細,是謂陰證,則易知之;若從外走,身表熱,四肢溫,頭重不欲舉,脈浮弦,按之全無力,醫者不察,便與表藥雙解等,復使汗出,三焦之氣絕,以此殺人者多矣。」
指出了飲冷會有兩種以上的轉歸,一個是身體的陽氣被冰冷消散,表現出四肢冰冷,身體冷的寒證,這個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另一種卻是身大熱,四肢溫,看似熱證,但卻表現出頭重、脈弦但按而無力的虛像,若是用解表或是清熱,反而會害了人。為了如此,王好古提出了白朮湯、黃耆湯、調中丸、理中湯這四個方來治療。
到了清朝,沈金鰲的《雜病源流犀燭》中提到「內傷寒物發斑,先由傷暑, 次食生冷冰水,並睡臥涼處,內外皆寒,逼暑火於外,故色微紅,或帶白,與陽斑不同多於暑月見之,或嬰兒肌膚脆薄,亦常有之。」
到了清朝,沈金鰲的《雜病源流犀燭》中提到「內傷寒物發斑,先由傷暑, 次食生冷冰水,並睡臥涼處,內外皆寒,逼暑火於外,故色微紅,或帶白,與陽斑不同多於暑月見之,或嬰兒肌膚脆薄,亦常有之。」
先有外感傷於暑邪,又因為熱而吃冰,也睡在涼爽的地方,身體內有自己吃進去的冰,體外又有涼爽的涼風,反而逼迫暑邪跑到皮膚發起疹子。
這情形在現在,就是在天氣炎熱的夏天,酷熱的天氣讓人流不出汗,又買了杯冰冷的飲料,跑到冷氣房裡待上一整天,有些人身上就開始出現了許多類似痤瘡的疹子,大多是因為這樣所引起的。
這時候就有個問題了,倒底是因為自己身體的熱症很盛而喜歡冰冷,抑或是很喜歡喝冰冷而導致身體變寒?這在臨床上是個非常吊詭的議題。
因熱喜飲冷?飲冷致寒?
這時候就有個問題了,倒底是因為自己身體的熱症很盛而喜歡冰冷,抑或是很喜歡喝冰冷而導致身體變寒?這在臨床上是個非常吊詭的議題。
醫者常常會問病患說:「喜不喜歡喝冰冷的?」,如果病患回答說:「喜歡。」這對於中醫在辨證上會有什麼幫助?是否喜歡喝冰冷的人身體就有熱呢?還是說因為飲冷,所以他的陽氣就被耗掉,所以是寒呢?
明朝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寫到:「如火盛於中,則薰脾爍胃,津液耗乾,故酷好冰水,多而不厭,愈涼愈快,隨飲隨消者,此因熱而渴,治宜涼也。」說到了因為體內的火熱,讓體內水份被灼乾,所以很喜歡喝冰水,如此就會讓火熱消退。
但是,王好古的《陰證略例‧治驗錄》有提到一則病案:「潞州義井街北浴堂秦二母病太陰證,三日不解,後嘔逆噁心,而脈下浮,文之(即宋廷圭,王好古弟子)與半硫丸,二三服不止,復與黃耆建中等藥。脈中得之極緊,無表裏,胸中大熱,發渴引飲。眾皆疑為陽證,欲飲之水,余與文之爭不與。又一日,與薑附等藥,緊脈反沉細,陽猶未生,以桂、附、薑、烏之類,酒丸,每百丸接之,二日中凡十餘服,渴止,脈尚沉細。以其病人身熱,躁煩不寧,欲作汗,不禁其熱,去其衣被蓋覆,體之真陽營運未全,而又見風寒,汗不能出,神憒不醒。家人衣之,裝束甚厚,以待其斃。但能嚥物,又以前丸接之,陽脈方出,而作大汗。蓋其人久好三生茶,積寒之所致也。愈後元秘大小始得通利。翌日,再下瘀血一盆,如豚肝然。然文之疑不能判,余教以用胃風湯加桂附,三服血止,其寒甚如此,亦世之所未嘗見也,治宜詳之。大抵前後證變之不同,以脈別之,最為有準,不必求諸外證也。」
明朝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寫到:「如火盛於中,則薰脾爍胃,津液耗乾,故酷好冰水,多而不厭,愈涼愈快,隨飲隨消者,此因熱而渴,治宜涼也。」說到了因為體內的火熱,讓體內水份被灼乾,所以很喜歡喝冰水,如此就會讓火熱消退。
但是,王好古的《陰證略例‧治驗錄》有提到一則病案:「潞州義井街北浴堂秦二母病太陰證,三日不解,後嘔逆噁心,而脈下浮,文之(即宋廷圭,王好古弟子)與半硫丸,二三服不止,復與黃耆建中等藥。脈中得之極緊,無表裏,胸中大熱,發渴引飲。眾皆疑為陽證,欲飲之水,余與文之爭不與。又一日,與薑附等藥,緊脈反沉細,陽猶未生,以桂、附、薑、烏之類,酒丸,每百丸接之,二日中凡十餘服,渴止,脈尚沉細。以其病人身熱,躁煩不寧,欲作汗,不禁其熱,去其衣被蓋覆,體之真陽營運未全,而又見風寒,汗不能出,神憒不醒。家人衣之,裝束甚厚,以待其斃。但能嚥物,又以前丸接之,陽脈方出,而作大汗。蓋其人久好三生茶,積寒之所致也。愈後元秘大小始得通利。翌日,再下瘀血一盆,如豚肝然。然文之疑不能判,余教以用胃風湯加桂附,三服血止,其寒甚如此,亦世之所未嘗見也,治宜詳之。大抵前後證變之不同,以脈別之,最為有準,不必求諸外證也。」
潞州的秦二母得到了太陰證,王好古的弟子宋文之給了半硫丸,又給了黃耆建中湯,這兩方都是溫熱的方劑。但給藥之後反而出現胸中大熱想喝水,大家都以為是熱證想讓秦二母飲水,宋文之認為秦二母的脈非常的緊,仍然是寒證,所以持續給了薑附這種大溫大熱的藥,持續了好幾天,其間還出現煩躁、神昏,以為快要死了。但持續治療之後,開始大汗出,瘀血出,症狀開始改善了許多。
然而這種像是豬肝色的瘀血王好古認為還是屬於寒症,照常給了溫藥治療,病也就給他治好了。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病案,追究起原因,原來是秦二母長期喜歡喝三生茶這種茶飲(三生茶其實很像是現代客家的擂茶),導致體內食積太多,表現出假熱,但王好古說,只需要以脈來區別寒熱,外在的表現不需要太過理會。
當然,上面的醫案可以提供給大家一個想法,就是治療之後可能會出現與自己辨證相反的表現,此時應該更要仔細思考是如辨證錯誤,若是確定無誤,便可堅持下去治療。當然,也是需要足夠的臨床經驗。
講了這麼多,到底飲冷會有什麼影響?引用元朝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所言:「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瓜果這類食物大多屬於寒涼,與飲冷有類似的表現,過度飲冷導致食物停留在腸胃內無法正常消化,影響脾胃的正常運化升清降濁的功能,產生了因為食物而引起的「痞症」(註1:痞症為自主感覺上腹部脹悶感,按下去也不會有明顯的硬塊,多屬於氣機失調產生的痞塞感。)
當然,上面的醫案可以提供給大家一個想法,就是治療之後可能會出現與自己辨證相反的表現,此時應該更要仔細思考是如辨證錯誤,若是確定無誤,便可堅持下去治療。當然,也是需要足夠的臨床經驗。
飲冷有何壞處?
講了這麼多,到底飲冷會有什麼影響?引用元朝朱丹溪的《丹溪心法》所言:「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瓜果這類食物大多屬於寒涼,與飲冷有類似的表現,過度飲冷導致食物停留在腸胃內無法正常消化,影響脾胃的正常運化升清降濁的功能,產生了因為食物而引起的「痞症」(註1:痞症為自主感覺上腹部脹悶感,按下去也不會有明顯的硬塊,多屬於氣機失調產生的痞塞感。)
妨礙了脾胃氣機的舒暢,進而出現了上吐下瀉的「霍亂症」(註2:此與現代醫學的Cholera不同,中醫學所指的霍亂為「揮霍撩亂」,是脾胃氣機紊亂所造成的上吐下瀉,不一定可以檢驗出霍亂弧菌。)而且,在後來汪昂的《醫方集解》之中也寫到「夏月過於飲冷飧食,陽氣不得伸越,故氣逆而霍亂吐瀉也。」也提出了大順散做為治療。
唐朝孫思邈說到:「妊娠食冰漿絕胎。」宋朝陳自明的《婦人良方大全》寫了「食冰漿絕產。」明朝武之望的《濟陰綱目.孕婦食忌》也有記載:「食冰漿,令絕產」指出了孕婦過飲冰冷,會讓孕姨產生先兆性流產、甚至不孕的情形。所以孕婦還是要小心飲用,不宜過度飲冷。
「冰」在中醫的認識上是屬於甘寒,用來除大熱,所以不是實熱大熱就不能使用。食冷過多就等同於濕濁一般,會影響人體腸胃的功能,至於會產生熱症或寒症,則需要視病人的身體反應而定。
冰,與藥物一樣,「有是證,用是藥」、「藥即是毒」,藥物的作用,是以藥物的偏性去矯正身體臟腑氣血之偏。既然藥物可以矯正,也說明了藥物本身會影響到正常身體的氣血陰陽。現代人體因為生活富裕,物質生活不至於缺乏,也出現了許多因為作息不正常、過於勞累、飲食不節制的民眾,但又喜愛冷飲,讓脾胃功能更加低下,腸胃病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
若是已長期飲冷的人們,可以先選擇去冰的飲料,再進一步開始減量,到最後盡量不要飲冷,相信如此可以讓腸胃病這種的「文明病」大幅減少,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花費,何樂而不為呢?
唐朝孫思邈說到:「妊娠食冰漿絕胎。」宋朝陳自明的《婦人良方大全》寫了「食冰漿絕產。」明朝武之望的《濟陰綱目.孕婦食忌》也有記載:「食冰漿,令絕產」指出了孕婦過飲冰冷,會讓孕姨產生先兆性流產、甚至不孕的情形。所以孕婦還是要小心飲用,不宜過度飲冷。
結論
「冰」在中醫的認識上是屬於甘寒,用來除大熱,所以不是實熱大熱就不能使用。食冷過多就等同於濕濁一般,會影響人體腸胃的功能,至於會產生熱症或寒症,則需要視病人的身體反應而定。
冰,與藥物一樣,「有是證,用是藥」、「藥即是毒」,藥物的作用,是以藥物的偏性去矯正身體臟腑氣血之偏。既然藥物可以矯正,也說明了藥物本身會影響到正常身體的氣血陰陽。現代人體因為生活富裕,物質生活不至於缺乏,也出現了許多因為作息不正常、過於勞累、飲食不節制的民眾,但又喜愛冷飲,讓脾胃功能更加低下,腸胃病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
若是已長期飲冷的人們,可以先選擇去冰的飲料,再進一步開始減量,到最後盡量不要飲冷,相信如此可以讓腸胃病這種的「文明病」大幅減少,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花費,何樂而不為呢?
2011/10/18 寫於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