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1/19

遠處針灸治療眼病的科學證據 - 以彩色都普勒超音波檢測針刺太衝穴對於眼部血流的影響

評讀:林佑彥 中醫師



有些朋友問過我,為什麼眼病要選擇手腳上的穴位治療?許多人認為眼病有病就要治眼睛,但人體有許多穴位都可以治療眼病哦!三年前在研究所念書時,指導教授從香港的國際研討會拿回來一張論文的傳單資料,一看之下才發現了用彩色都普勒超音波可以證明遠處取穴的證明!就來與大家分享這篇研究吧!!


論文重點:針刺太衝穴(LR3)可降低眼底動脈的阻力


本篇研究有三個重要結論:

  1. 針刺太衝穴可以影響到上肢的血流變化
  2. 遠處針刺太衝穴可以影響到健康受試者的眼底動脈阻力
  3. 針灸治療青光眼患者可以明顯減少眼底動脈的阻力,進而輔助青光眼的治療

這篇研究是由日本仙台的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進行的研究,由高山真(Takayama Shin)講師所進行的實驗,於 2012 年刊登於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eCAM ) 期刊(2012 Impact Factor = 1.722, 整合與替代醫學領域 Ranking 8/22)的回顧性文章「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Blood Flow in Humans with Ultrasound Color Doppler Imaging」。




研究方法


高山醫師利用彩色都普勒超音波測量上肢橈動脈、肱動脈、上腸繫膜動脈及眼後血管的血流。眼後血管則選擇眼動脈(Ophthalmic Artery, OA)中央視網膜動脈(Central Retinal Artery, CRA)及鼻側與顳側後短睫狀肌動脈(Nasal or Temporal 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SPCA),整個實驗分成四個部份。

實驗一:針刺太衝穴與上肢血流關係與結果





高山醫師先召集 18 位健康受試者(14 位男性,4 位女性,平均年齡 32 ± 5 歲),使用拋棄式不鏽鋼針灸鍼(直徑 0.16 mm、長 40 mm)刺入兩腳足背上的太衝穴(LR3)並以徒手捻針18秒(來回捻轉針 90 度),針後 200 秒將針取下。偵測針刺前、針刺中、針刺後 30 秒、60 秒與 180 秒上肢橈動脈與肱動脈的血流動力數據。




從上表可以看到,針刺前後的血血壓與心率沒有明顯的變化,但針刺中與針刺後的橈動脈與肱動脈血流量略有變化。若是轉換成百分比來觀察,可以發現到更明顯的變化如下圖:




針刺太衝穴時,會明顯降低橈動脈的血流量;而針灸取針後 180 秒則會讓肱動脈與橈動脈的血流量略為上升。作者高山醫師認為,這與中醫理論「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中,「調節血流」這個功能有關。


實驗二:針刺太衝穴經由上腸繫膜動脈調節眼後血流的關係與結果







高山醫師另外找了 13 位健康受試者(10 位男性,3 位女性,平均年齡 36 ± 9 歲),一樣使用拋棄式不鏽鋼針灸鍼(直徑 0.16 mm、長 40 mm)刺入兩腳足背上的太衝穴(LR3),但留針 15 分鐘。並以弧型超音波探頭偵測上腸繫膜動脈針灸前休息中以及針刺後15分鐘的血流變化,以及用 13 MHz 的線性探頭偵測眼底動脈血流變化。




從上表可以看見,心率在針刺後下降且有顯著差異,另外在上短睫狀肌動脈的阻力指數也有顯著的降低。作者指出,先前有兩篇研究認為眼部的血液循環與自主神經的調節、一氧化氮、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有關,也指出眼部內部的血液調控與軀體自主神經反射(somatoautonomic reflex mechanisms)的關聯。所以推論針刺太衝穴也許是可能因為以上的機制進而調控眼部的血液循環。


實驗三:針刺足三里經由上腸繫膜動脈調節眼後血流的關係與結果


足三里穴(ST36)是針灸實驗中最常使用的穴位,而作者也想證明經絡的特異性。因為太衝穴為足厥陰肝經的穴位,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在生理功能上與眼睛有直接關聯。但足常里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可直接影響腸胃道,雖然也可以另一種方式來治療眼病,但但與眼睛本身的關聯比較不那麼直接。

所以高山醫師另外召集了 13 位健康受試者(10 位男性,3 位女性,平均年齡 36 ± 8 歲),使用使用拋棄式不鏽鋼針灸鍼(直徑 0.16 mm、長 40 mm)刺入兩腳小腿外側的足三里穴留針 15 分鐘。並以弧型超音波探頭偵測上腸繫膜動脈針灸前休息中以及針刺後15分鐘的血流變化,以及用 13 MHz 的線性探頭偵測眼底動脈血流變化。




由上表可以發現,針刺足三里穴對於心率與血壓沒有明顯的變化,但上腸繫膜動脈的血流量卻有明顯的上升,於統計學上有顯著的差異,然而對於眼部的阻力指數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可以證明針刺足三里穴對於腸胃道的血流(尤其是上腸繫膜動脈)會有顯著的影響


實驗四:針灸對於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底循環的關係


真山醫師在 2011 年在 eCAM 也發表過一篇研究「Short-term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open-angle glaucoma in retrobulbar circulation: additional therapy to standard medication」,而這篇回顧性期刊也將這一個研究納入一起討論。

當時,高山醫師於東北大學附設醫院召募了 11 位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的患者(1位男性,10位女性,20隻眼睛青光眼,平均年齡 63 ± 11 歲)進行實驗。這篇患者都持續使用治療青光眼藥水至少 3 個月以上才納入實驗當中。

這個研究採用 Cross-over 的實驗設計,這 11 位受試者先蒐集 control 組數據,以上述的超音波偵測模式蒐集休息中與一個小時後的眼部血流數據。於一個月後再進行針灸實驗。穴位選擇攢竹穴(BL2)太陽穴(EX-HN5)四白穴(ST2)足三里穴(ST36)三陰交穴(SP6)太谿穴(KI3)太衝穴(LR3)風池穴(GB20)肝俞穴(BL18)腎俞穴(BL23),皆為雙側,以拋棄式不鏽鋼針灸鍼(直徑 0.16 mm、長 40 mm)刺入後得氣(即為針灸後痠麻腫脹的感覺,這時候針灸的效果最明顯)再留針 15 分鐘。




從上表的數據可以發現,針灸之後對於眼底動脈阻力有顯著的降低,無論是與一個月前的對照組數據及當天針灸前後的數據都有統計學上的差異。而機制與前面實驗二推論的一樣。所以作者認為,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的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時可搭配針灸治療提高眼部的治療效果


我的短評


其實從解剖上來看,眼動脈是內頸動脈的分支,從主動脈出來後就直接往上走到眼睛;上腸繫膜動脈是從腹主動脈分支出來;但太衝穴的位置是下肢,與眼動脈及上腸繫膜動脈八竿子打不著,所以從現代醫學理論上針腳部的穴位其實根本不會影響到腹部與眼睛。

但如果從中醫的理論來看,「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本身就可以調整內在臟腑的功能。而且每一條經絡因為本身的功能不同,對於所屬的臟腑有直接的調節功能,也對於其它器官與肢體有著溝通、協同與雙向調整的功能。到了近代研究發現,針灸可以影響自主神經的功能、鈣離子通道、淋巴循環,甚至是基因的表現…等等,對於經絡的功能有現代的證據支持。

至於遠處取穴治療的確是在中醫治療中很常使用,但也因為沒有直接在病灶進行處置而讓患者提出質疑。這篇研究可以做為針灸遠處取穴治療的其中一個科學證據,甚至可以進一步解釋每一個穴位有不同的效應,所以依據中醫理論進行診斷、辨證論治,才能讓中醫的治療效果有更好的發揮!


以上分享給大家~~
更多文章,請追蹤本部落格,或是臉書「林佑彥中醫師」粉絲專頁。
歡迎各界轉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