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5/9/29

最早的白內障手術 – 金針撥障術

作者:林佑彥 中醫師




有沒有聽過以前中醫在治療白內障,有一個「金針撥障」的手術呢?

其實,金針撥內障是從古印度傳到中國,經過改良後變成中醫眼科治療白內障的手術方式。唐朝詩人白居易在詩中寫到「案上漫鋪龍樹論,合中虛貯決明丸。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蓖試刮看。」就是『金針撥障」的描述。在唐代已經很流行囉~~

而現今白內障手術分成三種,其中一個是白內障囊內摘出術(In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ICCE),這就是從『金針撥障術』改良出來的哦!


金針撥障術的記載與歷史



『金針撥障術』最早見於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西元752年)一書中,對於白內障分期與症狀都作了簡要的描述:白內障眼病初起時, 「忽覺眼前時見飛蠅黑子,逐眼上下來去。 一般患者病情發展緩慢,但「漸漸不明,久歷年歲,逐致失明。」

治療方法部份,書中寫著白內障後期,「此宜用金蓖決,一針之後,豁然開雲而見白日。針訖,宜服大黃丸,不宜大泄」。這就是金針撥障術的記載。

據《外台秘要.天竺經論眼序》註文:「隴上道人撰,俗姓謝,住齊州,于西國胡僧處授。」據考證,「胡僧」是印度僧人,所以認爲『金針撥障術』是印度傳來的一種眼科手術。

到了明代,葆光道人等編輯的《秘傳眼科龍木論》,書中將白內障的病因,針撥白內障手術的操作規程、要點、注意事項及術後護理、調養等,用歌訣的形式,加以描述。而用現代的語句整理手術方法,大致如下:

在角膜顳側下方,距角膜約 4 mm 處做一約 2.5 mm 長的切口,用特制撥障針從切口進入眼內,將白內障之水晶體撥離瞳孔,下沉在眼內直下方,以達到恢復視力的目的。由於本法手術時間短,痛苦少,恢復快,對老年性白內障、年高體弱者尤為適宜。

清代張璐著的《張氏醫通》內,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意見與七個病案報告。書中還介紹了一種「過樑針」手法,即醫生給患者左眼施行手術時,可用右手操作;右眼手術時,則用左手操作。如左手操作不習慣,可用右手由患者內側角膜緣外進針,但手和撥障針要橫越鼻樑,故稱「過樑針」。

有些患者由於鼻樑高聳,手術時影響手指進針,於是書中認為最好能學會兩手均能操作。此外,書中提出:「凡初習針時,不得以人目輕試,宜針羊眼,久久成熟,方可治人。」可見進行這項手術時認真負責,且具有嚴肅的科學態度。

現代版的金針撥障術


還記得前幾年曾經在電視上看過無國界醫師在印度的白內障手術,其實就是金針撥障術的改良版啊!!影片中可以在短短的2分鐘完成白內障手術,技術真的超級高超!





不過,現今的中醫在制度下是不允許進行手術,這項技術也經過西醫不斷的改良,變成現在的白內障手術。所以,救人的方法是不分內外中西的,只要能救人,就是好方法!